新必去拉

繁体版 简体版
新必去拉 > 大时代的梦 > 第五十三章 湖笔(3)

第五十三章 湖笔(3)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过去的老师傅非常看重笔的质量,你做笔的人做得用不用心,不用别人说,写字的人都一清二楚。坏了自己的名声,就相当于砸了自己的饭碗。”邱明说,过去老师傅们常说:“一技傍身,走遍天下都不怕。”他至今仍深以为然。

蓝桉在湖笔路下车,然后坐了一辆三轮车。从汽车站出来后,穿过几座小桥,就进入善琏的镇中心。

不得不说,这里确实有“中国笔都”的气象,除了主干道冠以“湖笔路”之命以外,善琏的路灯也都是毛笔的形状。

更让我颇为震惊的是,街上虽然行人稀少,但路边的笔店鳞次栉比,店门口晒着的都是白花花的羊毛,一眼望去,相当壮观。

在颠簸的三轮车上,邱明跟我聊起了善琏做笔的历史。这里的人们奉秦朝着名将领蒙恬为“笔祖”。

相传当年蒙恬将军跟随秦始皇东巡经过善琏,与住在善琏西堡村的女子卜香莲相恋。

夫妻俩共同制笔,传授给村民,于是西堡村民世代以制笔为业,奉蒙恬为“笔祖”。

他曾对毛笔进行过一系列改良,如将原笔头扎在笔杆外面,改成纳入竹管内部,又将战国时期流行的兔毛改成刚柔相济的鹿毛和羊毛,达到书写流利的目的。

离人文胜地苏杭都不远的善琏,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无论是取杭嘉湖一带的山羊毛做笔尖,还是用余杭一带的山竹做笔杆,都很便捷,且质量有保证。

更为难得的是,当时在湖州有不少文人墨客都特别钟意字画,包括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内,都进一步对湖笔工艺进行了加工和完善,使得它越来越适合书写、绘画。

经过近千年的延续,湖笔逐渐成为小镇的支柱产业。邱明记得自己年轻时,镇上大概有2000多人,几乎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