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必去拉

繁体版 简体版
新必去拉 > 大时代的梦 > 第九十章 琉璃(3)

第九十章 琉璃(3)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琉璃生产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李亢在《独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开元间,有长安贩夫王二狗者,尝往返淄郡贩丝,微利也。

一日,孤馆遇盗,财物尽失。二狗叹曰:天不助我。遂悬梁欲自尽。冥冥中见一老者,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温文尔雅,左手“如意”,右手“元宝”,高祖赐封财帛星君李相公是也。星君曰:“尔当大富贵,岂可轻生!不闻淄州出琉璃乎?”又舍元宝一枚,乃去。二狗遂贩琉璃,成长安首富。又感念星君所赐,易名元宝。

中国琉璃是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的精致、细腻、含蓄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琉璃内,或大或小、或浮或沉的气泡,是琉璃生命的特征。这些气泡游走于晶莹剔透的水晶之中,漂浮于柔情似水的颜色带之间。

是快意洒脱,是情意绵绵,还是浩然气魄,琉璃在诉说,我们在倾听。不过即使是明代很残缺的工艺依然是受到品级的保护,当时的琉璃已经很不通透,所以被称为药玉。《明制》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以上才有配有。

清代乾隆琉璃料器代表了中国古代玻璃制作最高水平,持续近三千年的中国古代玻璃在清代乾隆时期,发生了里程碑式的飞跃和质的革命性变化,其达到的精美程度和艺术水准与当时创造的瓷器、铜器、玉器的艺术成就并驾齐驱。其集熔铸、雕刻、麽研和冷热加工技艺于一身,是袖珍浓缩型艺术瑰宝,甚至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品种。

因此,清代乾隆琉璃料器精品,成为高档次收藏家争相追逐进藏的对象。清代乾隆之后,琉璃料器开始衰落,至今再没超越。

下图便是小编有幸见到的琉璃原石,呈不规则形,造型轻巧,质佳,表面亚光。色彩绚丽、变幻瑰美,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和想象空间,给人灵感和智慧。

给人以滋润柔和之感,是没有经过加工雕琢的原料,具有很大的设想、设计和创作空间。可贵之处就在于可塑性高,极具收藏价值!

知道琉璃的人其实很多,尤其在古代,琉璃作为一种特殊的材质,和杏黄色、龙纹一样,同属王族专用。最早只有真正的王族才能使用琉璃制品,琉璃的制造工艺也为王室工匠所掌控。

由于琉璃的发现者,也就是范蠡的原因,在先民眼中,人们认为琉璃和水晶一样,具有记忆与传承功能,更重要的是,琉璃可以保佑拥有者“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

古代中国对琉璃珠的称呼有很多种:缪琳、琅轩、琉琳、玻黎、硝子、罐玉、药玉等,而中国人做玻璃的历史,虽说要晚于西亚地区,却最晚也在西周年间就开始:河南洛阳与陕西宝鸡的西周墓葬里,就出土过玻璃珠与玻璃管。春秋战国年间的各地墓葬里,玻璃制品也更多更丰富,不单有玻璃珠这样的小物件,还以“模压”“缠丝”等技术,制出各种玻璃制品的首饰。

汉朝的墓葬更出土了玻璃碗与平板玻璃,全是百分百的“中国制造”。

到战国至两汉时期,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时期的铅钡玻璃,其色泽、透明度都近似于玉,所以有人说古人是在仿制玉器,其实是那时候工艺还不成熟,玻璃因为烧制温度低,有大量气泡,且含有钡,因而透明度不高,很像不透明玉。

这种不透明不可能是古人故意为之,因为清朝时期西方的透明玻璃传到我国就大受人们喜爱。

在先秦时代就比较发达了,各种器物玲琅满目,有些战国时的玻璃杯制品被考古出土与现在玻璃制品不分伯仲,国家定为不允许出国类特级文物,中国自有的玻璃生产工艺直到隋朝都有存在,只是在隋唐战乱中大批匠人的消失,以及后来被唐宋兴盛起来的更为实用华美的瓷器取代,玻璃制品从此被边缘化,小众化,技艺流失退化了越来越弱,魏征都在书中感叹唐朝中国玻璃的衰落。

有着同样命运的还有中国漆器的衰落,同样是因为瓷器的兴盛,其技艺与原材料当时中国垄断独有,方便大量制造,造型美观,解释耐用,是外销世界的高精尖奢侈品产品。

到清康熙年间,朝廷诏令内务府造办处设立一个琉璃(此处指玻璃)工厂,专为宫廷烧制琉璃制品。但当时已有一个烧造釉陶砖瓦的窑场,专门烧造用于建筑的琉璃砖、琉璃瓦,而这个窑场一直就叫“琉璃厂”。

因此,为了避免名称上的混乱,这个新设的琉璃工厂就被定名为“玻璃厂”,其所出制品则一律以玻璃名之,以与建筑用琉璃相区别。但这种区别也仅限于朝廷,在民间仍然多名并存,难以统一。

在古代普通人是没有权利用这种东西的,一般“琉璃”这种东西都是应用于宫廷的饰品和皇帝的碗筷等,清朝皇室内有“琉璃厂”。一旦逾矩便要杀头。古代的玻璃之所以没有大量应用于各个方面,主要还是因为制造技术落后,普通玻璃在冬天倒入热水就会炸裂,没有很好的性能。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4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