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有大大小小两千多家报刊和电台,它们几乎都转载和转播了《伤痕》这个短篇小说。
肯定《伤痕》的人和否定《伤痕》的人,赞誉赵海的人和批判赵海的人,在全国各地展开了大辩论。
界的,艺术界的,教育界的,其它各行各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无数人参入了这场华国有史以来十分罕见的大辩论。
关于教育大革命,关于阶级,关于亲情,关于仇恨,关于人性,关于过去,关于新时期,关于,关于小说作法,关于作家无数的关于,纷纷冒了出来。
伴随着这场铺天盖地大辩论而来的,就是《伤痕》的作者赵海和小说的女主人公王晓华,成为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大名人!
《黄土》第九期的出版发行,将这场关于《伤痕》的大辩论推向了极致!
在这一期刊物上,《黄土》编辑部拿出了三分之一的页码,开辟了一个华京大学夏荷社作品专栏。
专栏首先对华京大学夏荷社作了简单的介绍,说它是由著名小说《班主任》和《伤痕》的作者赵海,在今年八月,于华京大学内,倡导成立的一个校园社团。
在这个排在第九期《黄土》开篇位置的专栏里,编辑集中发表了张康的小说《枫》、于宁的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和赵向前的诗歌《致橡树》。
在这三篇作品的后面,还分别附了张康、于宁和赵向前的个人简介——
张康,男,三十二岁。华京市人。下乡知青。现为华京大学华文系一年级学生,夏荷社副社长。曾在《华京日报》等报刊发表过十余篇小说和散文。
于宁,女,二十一岁,天渡市人。下乡知青。现为华京大学华文系三年级学生。夏荷社骨干成员。《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属作者小说处-女作。
赵向前,男,十四岁,华京市人。现为华京大学华文系一年级学生,夏荷社副社长。曾在《华国儿童》、《华京教育报》等报刊发表过诗歌,被誉为儿童诗人。
和张康、于宁的小说及赵向前的诗歌同在专栏里发表的还有两篇小说评论和一篇诗歌评论。
两篇小说评论的作者。赫然是在华国文坛素有南崔北宋之名的崔翔和宋之佳!这两位华国界最著名的评论家,分别评论了《枫》和《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那篇诗歌评论的作者,虽然在文坛籍籍无名,可她的父兄、尤其是她的父亲,却是声名显赫的大人物!
为赵向前的诗歌《致橡树》写评论的作者。是华京大学华文系教华国现代的老师周沫!
周沫的简介是这样写的:周沫,二十五岁,华京市人,华国前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周尔康之女,华京大学华语言研究生毕业,现为华京大学华文系讲师,夏荷社成员。
崔翔评论了张康的《枫》,宋之佳评论了于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这两位华国最知名的评论家。除去在评论中盛赞了这两篇小说外,还不约而同地指出,它们在题材的选择和主题意义的表达上。与《班主任》和《伤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位大评论家指出,华国新星赵海,在接连发表了《班主任》和《伤痕》这两篇著名小说后,已经开创出了华国的一个新流派。
而张康和于宁的两篇佳作,显然就属于这个新流派。崔翔和宋之佳为这个由赵海开创的流派定名为“伤痕”。
至此,赵海就名正言顺地成为了伤痕的开山鼻祖!
针对崔翔和宋之佳在第九期《黄土》上高度评价《班主任》和《伤痕》、称它们为华国新时期的破冰之作。也有许多文坛大家表示了不同的意见。
其中,以华国文坛泰斗王启瑞为首的一群老作家反应尤其激烈。他们纷纷指出。这两篇小说,貌似关怀人性。实属反对王总会长亲自发动的教育大革命。
王启瑞还大义凛然地指出,抛开该两篇小说在艺术上的粗糙和幼稚不讲,单单看其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就足以证明它们是毒草,而不是人民的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