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必去拉

繁体版 简体版
新必去拉 > 重建北宋 > 第662章 进坞堡,桥头遇机关

第662章 进坞堡,桥头遇机关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武元春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沿途并没有故意留下线索。李宪能够追踪的痕迹,就是淡淡的脚印,时有时无的处女体香。

李宪之所以不是太着急,就是因为武元春的脚印偶尔会出现,而且步幅没有什么变化。说明她并非别人控制,而是主动前进。

此前在荒山野岭,武元春留下的一丝痕迹没有外人破坏。到了谢家寨可就不同了,李宪估计这个寨子可能有一千多人。此刻正午刚过不久,正是人来人往的时候,给追踪造成了巨大麻烦。

震惊!

越过寨门不到三十米,李宪终于被彻底震惊了。因为整个谢家寨,居然没有一栋房屋,反倒是一个巨大的陷坑出现在他的眼前!

不过,李宪仅仅吃惊了一秒钟,来到“陷坑”边沿的瞬间,他马上反应过来这不是陷坑,而是传说中的“地坑窑”,后世的人只能在资料中看见。

后世的人都知道陕北窑洞,也就是在山壁上挖出来的窑洞,一层一层往上摞,比如说敦煌石窟。

可是谢家寨的窑洞完全不同。他们是在原地挖出一个天坑,实际上应该叫天井,然后在天坑的四周挖窑洞。

也就是说,谢家寨的人并没有住在地面上,而是住在地下窑洞里。如果没有寨墙的话,从远处看过来,这个地方除了一片黄土,其它的什么都没有。

李宪眼前这个地坑窑的天井,东西宽约四十米,南北长约六十米,深度大约十五米。

“井壁”凿有四十八孔窑洞,二十四孔面南,十二孔朝西,十二孔朝东,说明这处地坑窑至少居住了四十八户人家。如果按照平均一户十个人计算,说明这处地坑窑大概居住了五百人上下。

韦冬宁蹲在陷坑边上,伸手摸着土层说道:“公子你看四周的土层,说明这处地坑窑的年代很久远了,并非近年挖出来的。”

李宪点点头没有吱声儿,而是抬头向上观察什么。

原来,韦冬宁说道“年代久远”四个字,李宪的心头猛然想到后世看见过的一份资料,专门针对地坑窑的来历进行说明。

坞堡,又称坞壁,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起源于战乱不休的东汉末年时期。

东汉末年的豪强财富巨大,担心被“黄巾军”劫掠,所以他们远离闹市来到深山之中,是单门独户居住,而且是聚族而居,形成人多势众的优势。

为了不引起外人注意,东汉末年的强豪并没有在地面上修建房屋,而是别出心裁在地下挖坑,然后往侧面挖洞。为了便于防御,天井四周都环以深沟高墙。

大型的坞堡相当于村落,可以居住数百人。较小的如一家宅院,居住一个家族。地坑窑四周,就是家族的田圃、池塘。

坞堡的堡门一般辟于南墙正中,入口有庭院,院中建有招待外来客人的厅堂、厨房、厕所、猪圈、马厩、车棚等辅助建筑。

即便有敌人来攻,因为外围堑壕和岩石垒成的高墙无法攻破,敌人只能采用抛石机进攻。

可是坞堡并没有在地面构造什么主要建筑物,而是在地下十五米深挖出来的窑洞。如果没有后世的钻地导弹,再大的抛石机也无济于事,不可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李宪显得若无其事,宛如好奇参观一样,把眼前的这座地坑窑走了一圈,然后低声对韦冬宁说道:“这里没有什么好看的,赶紧跟我走。”

原来,李宪走到地坑窑最西侧的时候,又发现一处笔直上山的斜坡道,而且发现了武元春留下的痕迹。

没想到往上走到一个拐弯处,居然又看见一座寨门,前面是一道堑壕二十多米宽、十多米深的堑壕,上面也有一座吊桥,同样没有拉起来。和前面那做吊桥不同的是,这里现在没有人进出。

李宪已经明白了,下面的那处地坑窑是谢家寨的第一道防线,这里的吊桥应该是第二道防线。

有了前一次的经验,韦冬宁毫不犹豫踏上了吊桥。

恰在此时,李宪心生警兆,完全是本能的反应,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把韦冬宁扑倒在地,并且死死按在地上。

李宪“当心”两个字刚出口,韦冬宁就听见“嗖嗖嗖”的弩箭破空之声。

看来再也平常不过的吊桥下面南北两侧,居然分别隐藏着四架弩床,数十支弩箭飞射而出,把整个吊桥全都罩在里面。

韦冬宁被吓得俏脸发白:“好恶毒的设计!弩床的触发机关,居然和吊桥连在一起,只要一踏上去就会触发。更加阴险的是,前面的那座吊桥没有问题,就让人产生了麻痹思想,对这座吊桥肯定也没有丝毫防备。如果不是公子反应过人,我已经被射成了刺猬!”

李宪冷哼一声:“他们在地下挖窑洞能住人,当然能安放歹毒的机关消息。看来武元春肯定发现了什么,所以才会拼命追赶。”

韦冬宁爬起身来,脸色还没有完全平静:“好好的吊桥不能走,这么宽的堑壕根本飞越不过去,现在怎么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