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边打边聊,楚姑妈将跟自己来往的人想了一圈,然后道:“不知道商家,姑妈可愿意,我是想着,要是高门的话,只能做妾,我是知道做妾苦楚的,实在是不想看到咱们家孩子做妾,而要是商家的话,就凭着姑妈跟楚家的关系,凭着几个姑娘跟三丫头表姐妹的关系,娶过去做妻,应该有一堆的人愿意要的。姑妈要愿意的话,我倒是认识几个不错的。”
其实哪是不想看到梅家姑娘为妾辛苦啊,分明是觉得商家有钱,对方会给更多聘礼,到时她能赚到更多,所以才这样提议的。
至于本朝规定,嫁给商家,子女两代不能科举,那关她什么事,她只要得到钱就行了。
梅老夫人听了,也想到商家钱多,不由笑的合不拢嘴,道:“还是侄女想的周到,是这个理,要是能当正妻,自然是更好的,要有合适的,自然是行的。”
跟楚姑妈想的一样,孙女嫁到商家,子孙不能科举的事,在她看来完全无所谓,毕竟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她们的孩子能不能科举有什么关系,关键是她的子孙能科举就行了,然后她能得钱就行了。
而梅家那几个姑娘听了,有高兴的,也有沉默的,估计有的高兴于能当正妻,不是当小妾;有的明白嫁给商人的不好之处,所以沉默。
楚清妍看了,不由暗道古代女人真可怜,难怪要打倒包办婚姻了,实在是太没人权了,这简直是人口买卖,所以眼见得梅老夫人和楚姑妈为了赚几个钱。就准备干起这勾当,对楚姑妈和梅老夫人的印象那是down到了谷底,暗道以后还是少跟她们来往较好。
楚姑妈和梅老夫人自然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让楚清妍很是看不惯,并决定不与她们来往,要知道的话,估计是怎么也不会当着楚清妍的面。如此行事了。
楚姑妈看梅老夫人也同意。便笑道:“既然姑妈愿意,回头我整理出几个不错的,给姑妈看看。”
双方既然相谈甚欢。回去后不久楚姑妈果然拿了些资料给梅老夫人,俱是家资富饶的。
梅老夫人便选了几个家财万贯的,派人给男方套了套口风,之后果然有人看在楚府和太子府的份上愿意的。给的聘礼都是不少的,梅老夫人给了楚姑妈一些谢礼。自己至少还得了上千两的银子。
卖一个姑娘就得了上千两银子,这自然让梅老夫人尝到了甜头,之后又将其他两个姑娘卖了,家里添置了三百亩左右的田地。每年多了三百两左右的收入,总算稍解窘境,此是后话不提。
…………
就在梅姨娘娘家一家上京后不久。六月里,楚清妙出嫁。
之所以楚清妙的未婚夫镇国中尉赵永治一出孝就娶了楚清妙。是因为楚清妙记得,上一世楚老太爷似乎是在这个时间点左右过世的,楚清妙怕好不容易赵永治出了孝,自己又要进孝,到时再等一年,她可要成老姑娘了,所以自是早就跟赵永治说好,一出孝就娶了她的,好在赵永治守孝二十七月,年纪不小了,也是想着赶紧娶老婆,所以自是听了楚清妙的话,早早就来娶了。
因庆仁帝发落保宁郡王,保宁郡王府夺爵抄家,赵永治只得在未成婚前便赶紧搬了出来,所以楚清妙嫁人,便没进王府,而是直接进了赵永治自己的宅子。
好在保宁郡王府虽夺爵抄家,但庆仁帝倒没搞连坐,所以只要没搀和到从龙这事里的保宁王府其他宗室,甚至包括保宁郡王当初被赶出去的儿子,都没受牵连,赵永治还是有镇国中尉的爵位在身的,就是保宁郡王府出了这样的大事,让一些没把握的人,怕保宁郡王府的人都会受牵连,所以不太敢跟他们交往了罢了,所以楚清妙的婚事十分简单,不过楚清妙也不是很在意。
上一世保宁郡王府出事了,楚清妙自然是知道的,只是这样大的事,她可不敢跑去警告保宁郡王,不要跟四皇子走的太近,她还需要靠对一些大事的先知先觉得好处呢,破坏了这些先知先觉,别改变了什么历史大事,对她而言损失太大了,再说了,她跟保宁郡王也没什么交情,凭什么帮他避祸,而且突然说起来,她得以什么借口劝对方呢?别没劝成对方,还让自己是重生这种事暴露了,到时引来大祸,那就太不划算了。
所以楚清妙纵然知道保宁郡王府要倒霉,也什么都没说,反正她知道皇帝没连坐,不会影响她未来的丈夫就行了。
倒是楚二老爷不免埋怨楚二夫人将楚清妙的婚事订早了,说是保宁郡王府倒了,楚清妙嫁给那镇国中尉就完全没什么作用了,还不如当初将楚清妙嫁给吏部尚书公子为妾呢。
当初楚二老爷同意将楚清妙嫁给保宁郡王庶弟,未必没存着将来如果是四皇子登基了,有楚清妙之夫跟保宁郡王这个大红人是兄弟的关系,人脉关系更上一层的意思。
楚家子弟不想搀和从龙的事,但也不是说完全没动作,为了将来混的更好,他们也在些边边角角的地方布了些局,就盼着将来这些子有用。
所以这会儿楚清妙嫁的保宁郡王府出了事,楚二老爷看一个好子成了废子,自然不高兴。
对楚二老爷的话,楚二夫人只当没听到,她当时给楚清妙订亲时,既然是想着报答楚清妙当初为她寻方子之恩,没想过利用她的婚姻为家庭或自己谋利,这会儿自然不会因楚二老爷说了什么就后悔。
虽然楚清妙的婚事比较简单,但楚清妍却没有马虎,而是亲自过去给她添妆,明面上是跟给楚清妩等人的添妆一样多,暗地里却多给了一套头面。实是因为两人关系较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