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最重要的就是后勤,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虚的。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就必须先赚钱。田租和俸禄最多只够日常开销,最多略有结余,但绝对不适合政治拼杀。
只有占据更多是资金,更多的资源,才能更稳妥的立足于官场。而权力越高,所能获得的东西也就越多,这是一个说不清良性还是恶性的循环。
有官职的世家,在朝堂上拼杀。而没有官职的世家,则需要付出足够大的代价,才能获得继续延续的资格。这个代价,同样无法依靠田租来维持。
由此说句难听的话,贤侄的《经济学》固然是前无古人的著作,但其实已经得罪了整个大汉的世家。若非我等有能力,让陛下无法推行商税改革,只怕贤侄你早已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荀爽不知道怎么的,将想要说的一股脑都说了出来。
听了荀爽的话,谢信这才反应过来。
经济学固然是让国家创收的好东西,但却涉及到了世家们的利益。
为什么后世明朝要轻商税和禁海?
说到底就是因为世家们要借助朝廷的这个政策,为自己大量收敛钱财。
这个时代经商困难吗?其实并不困难。
有后台的商会,都会有特别的印记,经过关卡的时候士卒都会事先得到通告,不收取他们的关税。
关税和其他杂税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将一般的小贩和私人商会卡住而存在的。只有将他们的成本无限扩大,才能确保自己的商会赚取足够的利润。
若是按照谢信的经济学,取消一切关税改收交易税,唯一的后果就是大家都公平竞争,这自然使得享受了多年特权的世家非常不满。
以工代赈好不好?当然好,节省了不少的开销。
但对世家不好,既不能趁机吸收廉价的奴仆,更不能利用流民拉高食品的价格,以此牟利。
世家的最高奥义,就是用朝廷来背黑锅,利用各种苛刻的政策,来为自己牟取更多的利益。而那些所谓宽容的政策,则都是针对他们世家实施的。
可以说,在封建主义,经济学简直就是帝王家的恩物,但同时也是危害世家根本利益的毒物。
在这个国为君有,官僚阶级享有特权,法律无法贯彻下去的年代,经济学是推广不起来的。世家们,也不会允许经济学被推广起来。
既然如此,那么辽西那边为什么可以推广?!
因为幽州之地人本来就少,人少市场就少,那么点地盘收入少了也少不到哪里去。而且仅有的几个世家,已经完全依附公孙家。
公孙家就是辽西的实际统治者,所以他们以老板的身份推广经济学,对于公孙家而言自然是极其欢迎的。
而毛玠等人要么就是寒门出身,要么干脆家族不在幽州。后面就算在幽州落户,并且形成世家,早已习惯了那个政策的他们,只要不进一步祸及他们的利益,那么他们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反弹。
其他州郡的世家,已经享受特权多年,若是完全改革,其结果就是他们的利益大幅度遭到损害,他们不暴跳如雷,甚至买凶杀人已经算是给谢信面子了。
总而言之,在封建时期,经济学这个玩意最适合在开国时期开始制定,同时不宜轻易更改,否则日后将很难得到落实。
这个,就是现实,无情的现实。
归根到底,还是‘利益’二字!
自偏厅回到客房,谢信还有点恍惚。
本以为以《经济学》这门汉朝没有过的学识,自己这么说都是一代开山祖师爷。然而却不曾想过,‘正因为没有市场,所以不曾出现’这个可能性。
春秋百家争鸣,但争来争去都是都是士人,传播这些知识同样得依靠士人。所以有利于世家大族的,便流传了下来。而那些不利于世家大族的,则消散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在封建主义,经济学只适合君主去研究探讨,对于世家大族而言,君主精通经济,那么他们就没有了忽悠的手段。一旦没有忽悠的手段,那么以往依靠权力,以及政策而获得的庞大利润,就会大幅度缩水。
结交、拉拢、党争等一切行为,都是需要大量的金钱做后盾的。利润大幅度缩水了,那么很多需要做事情,也就没有了足够多的银子去做。
换言之,已经完全触动了世家大族们的利益底线。
不过其实也没什么,若历史没有出现问题,诸侯争霸到头来还是会出现。
大量手掌实权的君王诞生,只要不是昏庸无能之辈,自然可以体会到《经济学》对提高治下赋税的好处。
就算到时候会有世家大族进行阻挠,但只要有魄力的主,往往可以将这些障碍搬开。
就谢信所知,至少有四人符合这个条件。
一个自然是曹操,一纸招贤令已经将世家大族都给得罪完了。但此人也懂得变通,所以搞起经济来不会有什么阻碍。
有两个则是孙坚及其儿子孙策,两个都是铁血派的君王。一旦麾下有谁胆敢阻挠他们的,绝对会被杀个血流成河。
最后一个则是公孙胜,崛起于幽州苦寒之地。麾下文武都是新晋提拔的新人,在幽州没有任何实际利益关系。
更加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夏学堂每年都会想幽州输出不少的人才,这些人才都是精通基础经济学的。
在两兄弟的互相配合下,幽州全面改革将减少不少麻烦。至少公孙胜有兵,而谢信可以提供足够的人才去当官。
如此下来,那些世家大族抵不抵制公孙家,已经不太重要了。毕竟官位就那么几个,可他们的家族却扎根在那里,不希望从此被大落凡尘的话,与时俱进才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将来的事情,还是留着将来打算!”谢信直到下半夜,才稍微精神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