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必去拉

繁体版 简体版
新必去拉 > 刺明 > 第260章 水稻丰收在即,冬小麦开始播种!

第260章 水稻丰收在即,冬小麦开始播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事实上,整个灵山卫,眼下都是非常缺粮的。农庄的屯丁,每天发放的粮食,完全是提前支付的。难怪他们会选择作为屯丁。成为屯丁以后,粮食的压力,都在张准的身上。屯丁只要干活,就有粮食收入,不需要等到粮食丰收的时节。要是分田分地到个人的手上,粮食压力就转嫁给他们自己了。他们想要获得粮食,就要等到冬小麦丰收的明年六月。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想要获得充足的粮食,难度还是很大的。

换言之,在明年的六月份之前,张准肩头上的粮食压力将非常的沉重。灵山城极其周围,差不多有三万人。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农庄的屯丁。屯丁的数量,大约是两万人。按照每人每天消耗两斤粮食计算,光是屯丁每天需要发放的粮食,就要四万斤左右。

幸好,浮山城周围的粮食产量,还可以支撑一段时间。张准也时不时的可以缴获到部分的粮食,填补巨大的亏空。同时,还可以从江南源源不断的运来粮食,不断的投放到灵山城周围。基本上,每隔三天的时间,就有粮食商人,用大船将粮食一船一船的运过来。

尽管沈凌菲的生意受到了阻拦,她本人也到了崂山水月庵去给娘亲做法事,暂时放下了手头的生意。不过,黄四郎和郭明泰,主动的将一些粮食买卖事务接了过去。他们从淮安府购买部分的粮食,通过陆路运送到夏河寨前所,然后转运到灵山城。此外,他们又派遣自己的得力手下,到江南去主动联系粮食商人,请他们将粮食通过海路运到麻湾,然后在这里卸货。

沈凌菲的船队,也暂时归到他们的名下,用来运载购买来的粮食。杨国华的两艘猪肚船,也加入了运输粮食的大军。五艘船,总的运载量有四千石左右,换言之,一次可以运载接近八十万斤的粮食。不断的往来运输,基本上能够满足曰常的粮食需要。

其实,淮安府的粮食产量,也是相当不错的。运河的两侧,基本上都是肥沃的稻田。淮安府的南面,就是扬州府。扬州府周边地区,向来都是天下闻名的鱼米之乡。运河从这里经过,得天独厚的条件,让扬州聚集了大量的盐商和粮商。从江南运往京师的粮食,也是集中到这里的。只要有钱,就能买到粮食。崇祯七年的粮价,还没有开始飙升,每一石的价格大约在一两三钱左右,远远未达到后来每石粮食四两银子的天价。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黄四郎他们从江南送来的粮食,要比沈凌菲送来的,每石都高出至少一钱银子。没办法,他们以前很少涉足江南市场,在江南没有什么背景和关系,对于这样的凯子,江南的粮食商人肯定是要宰一刀的。张准暂时还无法伸手到江南市场,只能是忍着痛挨宰了。

同时,郭明泰和黄四郎还接手了玻璃生意。他们通过自己的销售渠道,将玻璃销售到南直隶的淮安府,以及山东省的兖州府、济南府、东昌府,以及河南省的归德府,河北省的大名府等地。这些地区的大户人家,还是相当多的。他们对玻璃的追求,也相当的强劲。因此,张准生产的玻璃,基本上没有积压。只要一出炉,就被卖出去了。

由于技术和保密方面的原因,张准目前的玻璃产量,并不是很大。每个月的出货量,大约在二十箱左右,其中大小各一半。每个月销售玻璃的总收入,大概是八万五千两银子,刚好用来购买大约六千石的粮食。事实上,张准辖区内,每个月需要投放的粮食,只要二千石就足够。因此,只需要动用玻璃收入的三成,就能够满足购买粮食的需要。至于其他的七成,还有精盐和其他的各项收入,就可以用来做其他的事情了。

当然,要是粮食能够自给自足,张准就能腾出相当部分的财力,来加快其他各项设施的建设。比如说,造船。比如说,研究大炮。这些,都是很耗钱的。尤其是造船。海军基本上是用钱堆出来的。想要尽快的建成有一定作战能力的海军,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山白,冬小麦的播种情况如何?”

张准来到灵山卫以后,开门见山的问窦山白。

窦山白是新任的灵山城城管司管事。方宇主要负责军事,窦山白主要负责民政。他原来是已经搬迁到浮山所的,后来又搬迁了回来。他们以前都是灵山卫最穷苦的那个群体,对于张准的支持力度是最高的,追随张准的立场也是最坚定的。

(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