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筹划制举
第五十七章制举之路
&.闱!”于文传和俞樾只是相互看了一眼便明了对方的决心齐声答道。
王景范点点头说道:“你们都尚未参加过科举考试,原本就近到京师开封赴考最是方便,只是开封府解试对川蜀、两浙的学子来说是不错的选择,不过你们的户籍都尚在渭州,那里的解额远比开封府更为宽松,况且那里能够比得上你们的人没有几个,这多少也可以让解试这一关更容易一些……”
科举考试中充满了各种变数,这南北解额不均的事情一向为南方学子所诟病,就是王景范也觉得大宋已是立国近百年,人心思定百业兴旺,五代十国时期已然成为过去,立国之初宋庭顾忌南方一些余孽死灰复燃这么做也是情有可原,但现在看来更多的是北地世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紧紧守着这根稻草,这就显得小家子气了。虽是北地世族的小算盘,不过放到整个大宋朝的桌面上,只能说皇家的不自信,这其实是很有损皇家面子的事情。
不过王景范也是受益者,若是将他放在川蜀或是两浙这样文风鼎盛的地方,兴许他可能在当地的解试这一环上就被黜落也说不定。俞樾和于文传的本贯籍都是渭州,王景范和他们都是在渭州长大,对于那里的情况非常清楚,以他们的才学若是正常考试那渭州的解额中必有他们两人,他们所要面对的真正困难是在礼部试这一关上。
于文传笑着对王景范叉手说道:“学生还要恭喜先生,这诏令若是真是布同行,则先生又可省下一年的时间便可回京师了……”
王景范嘴角微微一翘,在众人眼中也许是有些欢喜,不过他却是非常赞赏于文传这份敏锐的分析能力——按照以往惯例,新科进士们授官赴任之后,一任为三年也恰好与那科举考试的年份暗暗相合。正因为如此每逢闱之年时,上一届的新科进士们也差不多都要回京师述职,而皇帝更是要亲自召见面试状元——状元升官比一般的进士要更快一些,这便是第一个关要,能够得到皇帝召对若是应对暗合上意,那这状元的前途自然是不用多言。
进士第一人的优越xing不仅仅是在于东华门唱名和金明池之宴的风光,其实这些对于官场老手而言除了宣扬自己的名声之外并无其他实际意义。不过这一任任满回京得到皇帝的亲自召对,这是多么让人红眼的机会,官场中人为什么以京官为荣?为什么恋阙?这京师开封虽是繁华,但居之也是大为不易,官场中人更是如此,但这些与能够有机会见到皇帝相比却都微不足道了。其他进士想要获得这样机会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要命的是皇帝与状元乃是一对一的问对,大宋朝的官员九成九以上这一辈子都不会有这样单独面对皇帝。状元集万千瞩目于一身,那平头老百姓无非是看重状元的名声而已,官场中人看重的则是状元能够面圣的重要机会!
狄惠、狄说两兄弟没有想到也就罢了,但是俞樾没有看出来这便显出一种天赋——若是两人都为官场中人,于文传这样的人显然更为敏锐一些,嗅觉敏锐就意味着能够察觉到更多的机会,同为官场中人升迁快慢不一,从这中间多少可窥一斑。
“还好我推动着治理蔡州水利比较早,若是耽搁一年未免会留下什么憾事,这两年时间想要尽善尽美是不可能了,但能够做出个大样子,为后来者趟出一条道也算可以了!”王景范笑着说道。
“先生在蔡州所为已是极为难得,多少人为官一任做事不做事先放到一边,只要能不扰民就算是不错了!”俞樾并没有意识到刚才王景范对他们的考校,依旧是替王景范高兴。
王景范若有所思的看了一眼俞樾,俞樾和于文传虽然年岁比王景范要小近两岁,但他们与自己相处已经十年多的时间已是非常了解——论机敏于文传优于俞樾,但俞樾却比于文传更为踏实勤勉。这种xing格上的优劣在官场上很难说哪一种更好,机敏者善于走捷径但很多事情必须要沉下心来去按部就班的推进,更为不靠谱的是这种人喜好剑走偏锋,一次两次得手之后便展成投机,这无论是对个人、对朝廷还是对百姓来说,一旦失误便是沉重的打击,官位越高所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
“自己又不是圣人,哪里管得了以后的事情?真是徒增烦恼!”王景范心中暗骂自己一句,说起来还是自己走了极端。不过王景范对于他们两人要参加科举考试却是并不看好的,渭州解试易通过,可是过去的,对别人是三分才学七分运气,但是于文传与俞樾必须要有九分的运气都未必能过,而王景范更知道下一次权知贡举的还是欧阳修,于文传的文章有些轻浮虚飘,这若是落到欧阳修手里未必能够过关。
&nb.闱大比之时或许不足,但若是能够将解试通过即便不去考那礼部试,日后若是遇到朝廷开特科之时,也可酌情选量赴考。贤昆仲虽着意习诗作赋,然诗赋之文与闱之中多有变数,嘉佑二年那权知贡举欧阳内翰尽黜太学体一事所招来的风bo贤昆仲也是见过了,欧阳内翰今日可尽黜太学体以兴古文,难保他日不会有人附其尾骥尽黜古文以兴太学体?!是以景范以为贤昆仲若是先通过解试,若是闱能过最好,不能也可回头等待特科,特科只考论,亦是谋取出身的正途……”
对于狄惠、狄说兄弟两人,王景范还是颇为头痛的,这兄弟两人虽然已是非常努力,但这诗赋可不是努力就可以填补的,别说这两个半道弃武从文,就算是苏轼、苏辙这两个才子兄弟也差点栽了跟头。相比之下与其在有些虚无缥缈更看重个人天赋的诗赋上下功夫,还不足增广见闻在策论上下功夫来得更为实际一些。
虽说欧阳修重兴古文,但历来科举考试都是诗赋为先,论最次选,当年范仲淹等人也只是做到了在一届科举考试中将诗赋论三场考试的次序做了个调换,将论排第一场,后面才是诗赋,其实最终目的还是想要以此为突破口扭转科举重诗赋轻策论的传统。天下绝非范仲淹一人是聪明人别人都是傻子看不出来这种重诗赋轻策论所带来的后果,但是却没有一人敢真正去为之努力,就算范仲淹也只能以调换场次这种小手法以此按部就班的慢慢来,实在是传统难以扭转,这可是比欧阳修尽黜太学体还要更遭天下人非议的事情。